A股“八连阳”攻破3000点 一片“涨”声中警惕市场谣言

 龙年新年前后,A股“八连阳”一扫前期阴霾,为投资者带来新年新气象,各类型题材股纷纷活跃,尤其是AI、数字等领域的概念股,成为市场涨停急先锋。不过在一片“涨”声中,投资者也需要注意甄别市场信息,以防谣言干扰股价和投资决策。

全面注册制时代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同时对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判断,更多的交给了市场。而各种各样的谣言,包括信披造假,却常常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和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的经营与运作,令投资者屡屡蒙受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公安和执法部门在惩治金融证券类制谣传谣的工作上不断加大力度,筑牢“防火墙”,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媒体传播和舆论渠道上持续完善监督资讯、举报谣言的手段措施,争取“早发现、早辟谣”,尽可能限制谣言传播范围和降低危害。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上纷繁杂乱的信息时,慎思明辨、多从权威渠道获得关于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梳理过去一年市场上出现过的几类主要的谣言事件,望投资者们擦亮慧眼,看穿迷雾,稳健投资。

“股市谣言第一案”败诉 这锅究竟谁来背?

2023年4月,“股市谣言第一案”开庭,该案中的谣言导致长春高新(000661)一个月市值蒸发250亿,众多股民损失惨重。该案起源于2022年8月浙江省宣布集体采购生长激素但未公布具体名单一事,有医疗行业自媒体猜测长春高新进入了名单,由于生长激素是长春高新的主力产品,一旦进入集采名单将会冲击公司的利润空间,此消息导致公司股价应声大跌。

曾有投资者向长春高新求证,公司当天即针对此事作出相关回应。长春高新股价在8月18日跌停后仍持续下跌,投资者将涉事自媒体告上法庭,但在9月份一审败诉(根据银柿财经报道),法院认为,被告是从医药行业角度作出的分析判断,且进行了必要的风险提示,在自己创设运营的公众号中,而非在专业证券网站,无扰乱证券市场的主观故意,原告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信息发布的行为扰乱证券市场,且不能证明该股价波动与被告两公司的信息发布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来源:深交所互动易

上述案件与往常资本市场诉讼案件主要涉及上市公司主体的虚假陈述以及相关各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给股民带来损失不同,市场谣言真假难辨,中小投资者维权一样困难。2023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共计十个,大多属于后者。

目前这一案件未检索到更多进展,不过也侧面反映了国内投资者维权意识的觉醒,面对市场谣言不再默默忍受,而是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金融谣言不容忽视 监管机构辟谣忙

2024年刚开年,市场上就出现了“商品期货市场量化交易被叫停”的相关报道。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月4日辟谣称相关市场传闻为不实消息。该负责人表示,商品期货市场手续费减收政策实行多年,各商品期货交易所依规向期货公司减收一定幅度的手续费。2024年,为加强交易监管,维护“三公”的市场秩序,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将对手续费减收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序化交易客户实行差异化手续费减收政策,并非叫停期货市场的程序化交易。

2024年1月底,北交所声明其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等交易业务,声明中提到,“某境外企业CBEX Group,以‘CBEX’名义开展虚拟货币交易业务,我公司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等交易业务,亦未与其他主体通过持股或合作等关系开展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等交易业务。我公司与此境外企业CBEX Group无任何业务往来、股权合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其业务和我公司无任何关系。”

去年8月,央行也曾辟谣网络传言“央行将实施大额存款新规,所有大额存款必须出示特定证明材料”“2023年9月起在办理大额存款业务时应出示相关证明材料”等,称上述传言均为不实信息,中国人民银行从未出台相关规定。

不过上述谣言未形成大规模的负面影响,许多谣言在大范围传播之前已经被扼杀在摇篮中。实际上,由于2023年经济形势不佳,不少大企业也被传过裁员、降薪、被收购、破产等消息,资本市场上的辟谣也频繁出现。

飞来横“谣” 企业也很无奈

富士康去年11月辟谣过网传“富士康被彻查,需补税1800亿,约2万足球场的土地将被收回国有。”等内容的消息,称均为谣言。

来源:富士康科技集团微博

建业地产(0832.HK)去年10月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有关“建业地产宣告破产”“未能支付9800亿到期银行贷款及762亿利息”“暂停支付所有款项”“裁员仅剩下数百人”等信息均为不实信息。

京东去年10月辟谣过“刘姓商人涉嫌违法被抓”的传言,且造谣人员也在两个月后被抓获。

来源:京东发言人微博

比亚迪在去年8月发布声明,称有关于“比亚迪储能供货的宁夏银川锦洋绿储储能电站于2023年8月2日起火爆炸,造成多人伤亡”的网传信息系恶意拼接的谣言。

来源:比亚迪储能微信公众号

此外,华为2023年3月对媒体回应过,分拆消费电子业务的消息称“纯属谣言。华为仍将加大手机业务的投入,坚持建设高端品牌”;华为方面去年11月还澄清过“华为车BU出售、华为车BU上市、华为造车、长安入股华为、长安收购车BU、华为开放股权”等多种说法,表示上述传言均为不实消息。

荣耀多次辟谣过借壳上市的消息;

去年6月份,“阿斯利康已经制定拆分中国业务并拟在香港单独上市的计划”的消息也被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辟谣;

去年5月份,有自媒体“爆料”科大讯飞“将被纳入所谓‘实体清单’”,该消息对上市公司形象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一度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

去年11月,路透社发布中国平安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要求收购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并承继其债务的报道,中国平安对此声明称,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公司从未收到任何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相关要求。

2024年1月份,抖音和饿了么都辟谣了字节跳动洽购饿了么的传言;

……

上述案例中的谣言都来源于网络空间,造谣传谣的目的多是获取流量或者操纵证券市场。如果对企业及其股价造成重大影响,它们也只能通过报案,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者通过官方渠道打击造谣者,如科大讯飞就向中上协提交新闻“打假治敲”举报线索。然而,有一些企业“自爆”谣言,对自家股价造成重大影响,甚至落得高管被逐出证券市场、锒铛入狱,企业退市的下场,这样的案例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多而不断增加,投资者擦更需要亮眼睛,谨慎买股。

思美传媒“玩火自焚”式谣言要不得

2023年11月,正是抖音概念股风头无两的时候,思美传媒(002712)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自称“抖音超市现阶段由本公司代运营”,后被抖音辟谣,思美传媒也重新表示“公司所称代运营抖音超市,是指公司代运营了抖音官方超市的官方直播间之一”,此举被市场认为是蹭热点炒作,公司股价随后三天累计重挫25%。公司及其董秘也遭到监管单位立案和处罚。

此外,市场上很多企业财务造假、虚假陈述、信披违规,也属于“自创谣言”的常见种类。2024年2月4日,证监会通报了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情况。统计显示,近三年证监会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同比增长近20%,作出行政处罚523件,涉及1932名相关责任人,对168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16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加速促进“优胜劣汰”。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已超过30年,投资者求证市场传言也有了许多经验,交易所互动平台上经常能看到投资者提问,获取上市公司真实信息一般来源于公司的公告、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交易所互动平台、路演活动、权威媒体等;而为了避免公司业务及股价被市场谣言所影响,企业也需要及时辟谣,还原事实真相。而对于思美传媒这种“玩火自焚”式的暴跌,投资者实属无妄之灾,官方发言都不能反映事实,失去的是市场对公司的信任。

最高检2月21日发布《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其中针对证券市场案件,便提到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披露重要信息案。最高检在案件的“典型意义”中表示,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国之重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查清案件事实,对公司高管及公司内外部人员实施或参与的其他违规经营涉嫌犯罪的行为一并侦查,依法从严、全链条追诉犯罪,促推形成不敢犯、不能犯,自觉规范、不踩红线的法治化市场环境,为推动注册制度走深走实提供法治保障。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