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视角,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网络安全

一、简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极具向心力,像一个漩涡一样把各种文化裹挟卷入其中,从“散”到“聚”,“和”到“合”,最终演化成为当前的样子,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核心。《易经》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超越有形之上,在有形背后的一种存在,是一种思想、精神和信仰的存在。
古人本质上是用“道”,在大众思维的虚拟空间中,建立一整套的道德体系和交互秩序,进而去指导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混乱问题。例如孔孟儒学的发端,就是面对“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的社会乱像,全面提出“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解决方案。
用西方现代观点解释“道”,有点类似于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阐释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国家、货币、公司本不存在,只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实体,虽然是虚拟的,但当大家都这么认为时,它就变成了真实存在,而且这种存在,能够让整体社会成本更低,运行更有效率。

《黑客帝国》电影大开脑洞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一种虚实颠倒的极端状态,当所有人类都通过最新科技连接在网上,都有一个共同想象的情况下,虚拟空间就变成真实的、普遍的、合法的,而真实空间就变成虚拟的、小众的、非法的。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用“道”,在人的思维空间中构筑一种有良知的价值观,一种和谐的交互秩序,一种“君子”人格的身份认同,通过植入于普罗大众的头脑之中,进而规范每个人在真实社会空间中的关系和行为,形成理想、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达成最高的社会运行效率。
二、网络安全再认识
1982年,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在其短篇科幻小说《燃烧的铬》中创造了“Cyberspace”(网络空间)一词,意指由计算机创建的虚拟信息空间,Cyber在这里强调电脑爱好者在游戏机前体验到的交感幻觉,体现了网络空间不仅是信息的聚合体,也包含了信息对人类思想认知的影响。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网络购物还是电子银行,无论是交通管理还是能源供应,无论是工业控制还是军事指挥,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政治外交,网络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演变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新空间。
这个全新空间,是一个人造的虚拟空间,由网络把每个人连接在一起,把每个人的思想认知连接在一起,甚至是把虚拟和现实连接在一起,其特点是超越时空、普遍互联、思想交融、协作增效。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每个人的劳动效率更高,相互间交互协作效率更高,进而社会整体的效率也更高。
传统的现实社会空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在各国文化的指引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行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强盗小偷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破坏了社会中的协作秩序,虽然可以由法庭和监狱等约束,但会使社会总成本极大增加。

新兴的虚拟网络空间,仅仅发展了几十年,在这个空间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化的约定,只有一些朴素的、初步的认识。网络黑客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破坏了网络中的协作秩序,使网络维护使用成本极大增加。
从这个角度看,由技术手段和大众想象共同构成的网络虚拟空间,构成了平行于现实社会空间的环境,依托这个环境而展开的大规模协作也应当有其相应的秩序,使网上各方各安其命,各司其职,而不会遭到窃取、篡改、毁瘫等恶意破坏,这是网络安全的本质任务。
例如当前普遍使用的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工具,就是构建网络秩序的一种手段,通过在网络的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建立只有唯一开口的“墙”,用技术手段约束网络访问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强制的网络秩序。
简言之,网络安全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方法或手段,而是在网络空间这个由技术和想象共同构成的环境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合理的秩序,确保网络空间整体发挥最大效益,降低网络协作成本。
三、浅探中国传统文化对网络安全的贡献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兴模式不断涌现,已经开始呈现指数发展趋势。在新技术、新模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伴随发展也带来了各类新的风险,甚至是对人性的冲击,经常是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在快速变化的形势下,如何保证网络安全更是一个难题。
网络空间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互协作环境,网络技术只是把人连接在一起的工具,网络安全的核心还是人的问题。在这种认知下,回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人性的视角出发,把握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洞悉人之间交互秩序建立的方法,不失为在新时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途径。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这个“几希”是微乎其微的意思,意指“良心”,是人区别于动物,所以为人的本质。由良心演化为“四心”、进而形成“四端”学说,也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后又加入“信”),形成“五常”,这五个恒久不变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在网络空间,也同样可以尝试用“五常”指导网络秩序的构建,并以人文精神为牵引,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仁”,是人与人网上协作的根本策略。孟子说“仁者爱人”,这个仁爱,包括了与人相处中的情义、给予、尊重、宽容、分享等。在网络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到连接在另外一端的人,但也应该以仁爱之心,树立起网络的道德观念。进化论和博弈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就是在群体中采用合作的策略,从长远看,群体能够具备更高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收益。
网络的“义”,是没有外界约束下的个人行动准则。汉代大儒董仲舒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也就是说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义”也就是自己在内心中有本账,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按照王阳明的看法,人心是超越善恶的,是能够辨别善恶的,但由于有意动会被蒙尘,从而失去了本性,必须修炼为善去恶的功夫,所以那种看似无拘无束的网络恶行,需要由内心和良心去评判拔除。
网络的“礼”,是网络中的交互和行动的规矩。在孔子时代,礼是从周代礼制延续而来,重点是处理长幼尊卑的差别,虽然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身份的人也需要不同的对待,如父母、兄弟、上下级之间等。在网络空间同样存在不同身份的人,如网络管理者、使用者、维护者、执法者等等,每类身份的人的边界在哪里,应如何与其他身份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交互关系,需要依礼建立起全新的网络交互秩序。
网络的“智”和“信”,与我们当今所理解的概念相对接近。“智”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认知,首先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开拓更多的眼界;另一方面是智慧,在认知基础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备正确决策的能力。“信”则是在网上建立一套诚信体系。
网络中的仁、义、礼、智、信,最终演化为网络的秩序和规矩,依赖人文和技术的手段实现,这就是网络安全的作用。在花样翻新的网络技术演进下,在诡谲多变的网络风险变化下,网络人需要坚守的是人性,是仁、义、礼、智、信这种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念,形成良性的互动协作环境,进而最大化技术对人的贡献,而不会在纷繁多变的技术进步中迷失方向,甚至是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毁灭。
四、网络安全的发展设想
根据最新统计,当前中国已经有59.6%的人由网络互联,未来随着年轻一代成长和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网上人口将越来越多,可以预计:不到20-30年左右的时间,就有可能达到人人上网的状态,网络将成为人们普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新空间。
网络安全关乎人是否能合理地使用网络,是否能促成网络的合理发展演化,进而提高网络整体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适应程度。如果进一步看未来网络安全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正面引导,形成网络空间的交互秩序和行动规则,未来网络安全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第一,网络道德达成同步。西方有学者认为,在思想、精神和信仰的思维空间中,也存在着类似生物演化的效应,通过模仿和相互影响,文化可以传承和演化。网络直接连接着大众思想认知,它的传播、传承效率更高。可以设想,如果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网络文化演进的“基因”,那么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类似音乐厅里的掌声同步,文化道德也会形成同步,网民群体对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有统一认知,并自觉抵制和鄙视非道德的思想行为。
第二,网络交互依“礼”而行。未来在正确的文化和道德指引下,网络中会形成相应的交互秩序和规则,每一个网民都在自己的约束框架下从事网络活动。对于风险较大的交互操作,采用相应技术手段强制设定规则,并进行监视和防范;对于风险较小的交互操作,依据网民的正面价值判断进行约束,就如在现实社会空间中,大家都自觉遵守不随地乱扔废物的约定,从而降低整体的管理成本,使网络效益最大化发挥。
第三,网络安全集约赋能。按照事物发展演化的常见规律,网络中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最终会采用最高效能的方式实现。典型的高效能方式,就是把系统的复杂性压缩在一起,统一对外输出能力。例如电力系统刚发明的时候,每个工厂都会自建发电设施,而现在普遍使用集约化的大电厂统一输送电力;还有云计算把分散的计算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向用户提供计算服务,大幅度降低了使用管理成本。可以设想,网络安全的复杂性最终也会被压缩,以统一能力的方式输出到需求方和使用方,网御星云所推广践行的安全运营,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落地。
网络空间及其安全的发展,使每个人面对不确定性的巨大挑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建立网络空间良性发展的秩序,并使用高效率的集约化安全运营模式,实现网络安全和有序发展,不失为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相关产品

评论